1.“书”是( ),古代书信又叫“尺牍”或“信札”,是一种( )文体
即书信,古人的书信又叫“尺牍”或曰“信札”,是一种应用性文体,多记事陈情。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。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,没写成审美的作品。唐宋以后,在一些文人的笔下,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,审美意识日益强化,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。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,可以抒情,如司马迁的《报任安书》、林觉民的《与妻书》;也可以写景,如吴均的《与宋元思书》;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,如嵇康的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;也可以进谒显贵,勉励后学,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。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,也讲究谋篇布局,文质俱佳。另外,尺牍不一定都用“书”字标明,如苏轼的《答秦太虚》。
2.文言文自传范文600字
1. 鄙人姓张,名俊飞,字飞歌。一介书生耳,既无缚鸡之力,亦无冲天之志,更无济世之才,可谓从戎无望、报国无门。相貌尚可,浓眉方脸,天庭饱满,但因身宽体泰,举步如风,唱歌非歌,友人戏称“飞歌”, 爱好甚广,三教九流,四诗五经,略有涉猎,但用心不专,无一精通;琴棋书画,有一不通。平生信奉:安全第一,健康至上,故不沾黄赌毒,远离嫖饮吹;嗜茶,却无茶品,不分品次,皆大壶牛饮,有附庸风雅之嫌;好上网,每日无网不欢,妻常戏言:网第一,吾第知其弊,奈何陋习难改,蹉跎至今。
自少惰懒,万幸父母打点,智力尚可,福星长伴,懵懂间已完修身成家之大业,常感才疏学浅,上违往日师长谆谆教导之语,下背今朝学徒虔虔向学之心;长叹庸碌无为,上辜平日父母滴滴养育之恩,下负一向妻子潺潺关爱之情。
不望闻达于诸侯,富贵与人间;只求安逸于现世,常乐予今生。
2. 吾姓祁,名晓翔,字凌霄,号逸仙居士。年十六有余,嗜文,常著文章以自娱,颇示己志。吾自幼喜文,熟读四书五经,儒家经典,挥笔泼墨,畅叙幽情,乐于文笔之间。虽无仲尼墨翟之贤,无管仲伯夷之能,无王勃曹植之才,然吾有坚毅之心,青云之志,醇厚之情,亦有敢于创新之意识,吾信终可成鸿儒之才也。
时为七月,序属盛夏。吾初来咋到,见四面八方之学子,胜友如云,千里逢迎,高朋满座。高中之时乃多事之秋也,吾等须戮力同心,为高考而备也。众人皆怀经世之才,须出于口而躬于行,改吾班今日涣散之形,树明朝严明之风,浓厚之学术,出己之力,献己之才,共建团结好学之班,立于不败之林,岂不乐哉?
嗟乎!吾感天地之广大,岁月之蹉跎。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,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,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穷尽也,而又何羡乎?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物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人生之事变幻无穷,如缥缈之烟波,时有时无,若隐若现。参天地兮,得生命之规律,万事皆顺自然之理,应天地之道。望诸君亦能得己之道,顺之以理,乐福天命复奚疑?
3.古文释意宋书法家米芾尺牍中有“冲胜”,是什么意思
米芾的《韩马帖》中有这个词,“冲胜”指的是地名。“冲胜”是古地名,
芾顿首启:经宿,尊候冲胜。山试纳文府,且看芭山,暂给一视其背,即定交也。少顷,勿复言。芾顿首。彦和国士。本欲来日送,月明,遂今夕送耳。
此帖为致彦和书札,《彦和帖》,《墨缘汇观著录》作《彦和帖》;《式古堂书画汇考》作《经宿帖》;《故宫法书》作《致彦和国士尺牍》。米芾所宝砚山多枚,实有贡入内府者。周密《志雅堂杂抄》:「米芾砚山,后归宣和御府。闻今在台州一大家戴氏,极珍秘,不可见矣。」帖云「山试纳文府」,即此。
4.文言文作文
薄暮而曀,云归而万物暝,鳞云蔽天,或明或暗。倦鸟归窠,云隙窥天。倏尔狂风漫卷,作则飞沙走土,措手不及,为风所制。树影婆娑,沙沙起浪,若乳虎啸林。如麻雨脚,纷至沓来。点树,击石,融水。悄然来去,润物无声。空气清润,雨丝微凉,微风拂面,其喜洋洋者矣。若夫雷鼓声响,竟有艳日拨云,天见钧分,东墨西赤,晦明交融,电闪雷鸣。至若霞光溢天,霶霈倾盆,忽有一虹飞夸南北,明灭可见。
夜至,皓月当空。厚云归,为朵,为盾,唯近月处留叶状阙处。月明如洗,静如镜,若鱼眼。远天澄如水。风起,云动,月遮。蔽月处,云熠燿。天若河,云似岸,钩月作帆使。惟叹无星波光见。
观天之乐何极!
5.致云夫七弟尺牍释文补充:谢谢,这是原文,我想求白话释文 爱问知识
《黄庭坚 致云夫七弟尺牍》内容简介:云夫七弟。
得书。知侍奉廿五叔母县君万福。
开慰无量。诸兄弟中。
有肯为众竭力治田园者乎。鳏居亦何能久堪。
复议昏对否。寄示兄弟名字曲折。
合族图几为完书矣。但欲为其中有才行者立小传。
尚未就耳。庞老《伤寒论》无日不在几案间。
亦时时择默识者传本与之。此奇书也。
颇校正其差俣(误)矣。但未下笔作序。
序成。先送成都。
开大字板也。后信可寄矣。
蕲州藏记亦不忘。但老来极懒。
故稽缓如此耳。寿安姑、东卿一月中俱不起。
闻之悲塞。二子虽有水桤(碾)为生资。
子顾弟亦能周旋之乎。窀穸之事。
计子顾必能尽力矣。叔母不甚觉老否。
徐氏妹孀居如何。调护令不爽耶。
无期相见。千万为亲自爱。
十月十一日,兄庭坚报。云夫七弟。
我就不给你翻译了,水平有限,万一翻译错了对你是误导。
6.文言文人物传记范文班宏全文翻译
班宏传阅读答案_班宏传翻译赏析
班宏是卫州汲县人,他祖父班思简,曾任礼部员外郎。他父亲班景倩,曾任秘书监。班宏年轻时考中了进士,被任命为右司御胄曹,又在凤翔府薛景光手下当过掌书记官,后在剑南高适手下当观察御史。当时青城山有个妖道张安居用鬼神迷惑人民,事情被发觉后,妖道瞎牵扯重要将领,想以此推迟死刑,班宏审讯后很快把妖道处死了,民心才安定了。后来郭英接替高适,为满足人们的愿望,任命他为秘书郎,兼任雒县县令,后来因病免职。
大历三年(768),他升任起居舍人,不久又兼任理匦使,升官四次后任给事中。当时李宝臣在任去世了,他儿子李惟岳隐瞒他的丧事要求继任,皇帝派班宏到成德去问候李宝臣的疾病,并劝告李惟岳。李惟岳送很多财物贿赂班宏,班宏都不接受,回来汇报很令皇帝满意,升任刑部侍郎,兼任京官考使。当时右仆射崔宁任命兵部侍郎刘为上下考,班宏反驳说:“现各地的军队,都归节度使掌管,虽有军务文书,但中央不能审查。如朝廷多给封赏,各地会争相投机钻营;朝廷如果宽容,各地就会结党营私。”因此免去了这一任命。刘知道后道歉说:“我虽然不聪明,但怎敢为了虚荣而犯两重罪过呢?”不久班宏被任命为吏部侍郎,担任吐蕃会盟使李揆的副手。
贞元初年,连年遭受旱、蝗灾,皇帝认为征收赋税是当务之急,调他任户部侍郎,任度支使韩的副手。后升任户部尚书,又任窦参的副手。窦参以前任大理司直,班宏已任刑部侍郎,到窦参任宰相,兼任度支使,皇帝因为班宏长期掌管国家收支,因此命他做副手。皇帝又说:“我借窦宰相的名义镇抚远处的人,事务都交给你办,请不要推辞。”窦参因班宏比自己资格老,曾私下讨好他说:“我资历浅,一下子当了您的上级,心里很不安,一年以后,我将把使职让给您。”班宏心里很高兴。一年以后,窦参不再提这话了。班宏生性刚强任性,听了人挑拨的话,又怀恨窦参说话不算话,处理公务多不听窦参的。杨子院是盐铁、转运使的仓库,班宏任命徐粲主管,管理不当,又被揭发接受贿赂,窦参想派人代替他,班宏坚持不让。窦参又任命各院官员,没有征求班宏的意见,班宏就上奏报告窦参任命的官员的过失,任命没被批准。不久,窦参因任度支使的功劳升任吏部尚书,而班宏被加封为萧国公,班宏恨窦参用虚名笼络自己,更加恨他了。班宏每次奉旨修建宫殿,一定修得极为雄伟漂亮,亲自安排指挥施工,又与权贵宠臣结为深交来压倒窦参。
张滂早先和班宏交好,班宏推荐他任司农少卿,到窦参想任命张滂分管江淮盐铁事务,征求班宏的意见,班宏因为张滂嫉恶如仇,担心他按法律惩办徐粲,就说:“张滂固执暴躁难以控制,不能任命。”张滂知道了这事。窦参后被皇帝疏远,就任命班宏专管度支使,但窦参又不想让度支使的权力都归班宏掌握,就问京兆尹薛珏有什么计策,薛珏说:“他们两人关系不好,张滂生性刚强果断,如果让张滂分管盐铁、转运事务,一定能抑制班宏。”窦参就推荐张滂任户部侍郎、盐铁使、判转运,但还隶属于班宏以取悦于他。江淮地区征收赋税,都由班宏主持,但设立巡院,却命班宏、张滂共同任命官员。张滂向班宏要过去盐铁部门的账本,班宏不给他。每次任命巡院的官员,班宏和张滂互相指责,都不能任命。张滂于是上奏说:“班宏和我意见不合,巡院多数缺乏官员。我掌管钱财赋税,关系到国家大事,事情没办好,不能逃脱罪责。但现在班宏这样,怎么能办事?”皇帝于是命他们各管一部分。不久,班宏对宰相赵憬、陆贽说:“我管转运时,每年运江淮大米五十万斛,去年增加到七十万斛用来充实太仓,有幸没有过失。现职务改任他人,不知为什么?”张滂当时在旁边,愤怒地说:“你这话完全说错了!如果转运职责履行得好,皇上当然不会剥夺你的职务。现在这样是因为你丢失国家钱财,放纵贪官污吏的原因。凡是担任了度支所属官吏,不到一年,家财就数不清,仆人马匹和住宅,比王公都好,如不是偷窃国家财产,怎能这样?人们议论纷纷,没人不知道,皇上因此命我分管一部分。你刚才说那话,难道不是埋怨皇上吗?”班宏沉默了没有回答。这天,班宏在家里称病,张滂去问候他,他不接见,赵憬、陆贽将班宏、张滂的话报告了皇帝。从此按大历年间的旧例,像刘晏、韩氵晃那样分管。张滂到扬州查办了徐粲,逮捕了他的仆人小妾和后代,搜出赃物无数,于是将徐粲流放到岭南。窦参被治罪,班宏起了很大作用。班宏在官府中勤勉尽职,早晨进去晚上才回家,部下觉得劳累但他却从不叫苦,廉洁勤勉干练,当时人都称赞他。贞元八年(792)七月去世,享年七十三岁,皇帝停止上朝为他致哀,又加封官职,赐谥号叫敬。
7.“尺牍书疏,千里面目”是哪里的话
尺牍:即木牍,也称木书、版书或版牍,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(少数用三棱形木柱)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。
释义:写信等于两个相隔千里的人见面,看到一封信,有如见其人之感,感到十分亲切.
出自《颜氏家训·杂艺 篇》
江南谚所说
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
真草书迹,微须留意。江南谚云:“尺牍书疏,千里面目也。”承晋、宋余俗,相与事之,故无顿狼狈者。吾幼承门业,加性爱重,所见法书亦多,而翫习功夫颇至,遂不能佳者,良由无分故也。然而此艺不须过精。夫巧者劳而智者忧,常为人所役使,更觉为累;韦仲将遗戒,深有以也。
王逸少风流才士,萧散名人,举世惟知其书,翻以能自蔽也。萧子云每叹曰:“吾着齐书,勒成一典,文章弘义,自谓可观;唯以笔迹得名,亦异事也。”王褒地胄清华,才学优敏,后虽入关,亦被礼遇。犹以书工,崎岖碑碣之间,辛苦笔砚之役,尝悔恨曰:“假使吾不知书,可不至今日邪-”以此观之,慎勿以书自命。虽然,厮猥之人,以能书拔擢者多矣。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。
梁氏秘阁散逸以来,吾见二王真草多矣,家中尝得十卷;
方知陶隐居、阮交州、萧祭酒诸书,莫不得羲之之体,故是书之渊源。萧晚节所变,乃右军年少时法也。
晋、宋以来,多能书者。故其时俗,递相染尚,所有部帙,楷正可观,不无俗字,非为大损。至梁天监之间,斯风未变;
大同之末,讹替滋生。萧子云改易字体,邵陵王颇行伪字;朝野翕然,以为楷式,画虎不成,多所伤败。至为一字,唯见数.